最近,一張網(wǎng)傳的招聘信息震驚了網(wǎng)友。
信息顯示,雖然這家公司在招的職位也是8小時工作制,但卻把8個小時拆分成了早、中、晚三個時間段,算一下,為了干滿8小時,員工每天要在公司待上至少11個小時。
不少網(wǎng)友調(diào)侃,這家公司算是重新定義了“8小時工作制”。
為什么是8小時
在我國的勞動法中,對8小時工作制是這樣規(guī)定的:
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的工時制度;勞動者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。
也就是說,上面這家公司對8小時的全新定義,的確不違法,在我們現(xiàn)行的勞動法中,只規(guī)定了一天總的工作時長,卻沒有嚴格規(guī)定如何劃分這8小時。
但通常情況下,企業(yè)實行的8小時工作制,一般是從早上8點或9點,到下午5點或6點,中間包含1小時的午餐或休息時間,員工實際在公司停留的時間在9個小時左右。
像這家公司這種,把原本完整的工作時間拉長,無疑就是想讓員工盡可能多地待在公司,好隨時處理工作。
這種“創(chuàng)新型”的工作時間安排,讓打工人一夜回到了工業(yè)革命早期。
200多年前,剛用上工業(yè)化機器的企業(yè)主發(fā)現(xiàn),只要讓工人和機器不停工作,就能生產(chǎn)出更多產(chǎn)品,賺到更多錢,于是,工人的工作時長,從原本的每天幾小時,激增到了14小時、18小時甚至更多,沒過多久,身心嚴重受損的工人,爆發(fā)了罷工。
被后人稱為“現(xiàn)代人事管理之父”的英國人羅伯特·歐文,注意到了這種殘酷的工作方式對工人的剝削,提出了工人每天“工作8小時、娛樂8小時、休息8小時”的口號,成為8小時工作制的開端。
之后,又經(jīng)過了一百多年的努力和斗爭,直到1919年,8小時工作制才正式被承認,成為國際勞工標準的一部分。
同樣是工作8小時,為什么我們越來越累了
盡管8小時工作制,現(xiàn)在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遵循的工作方式,但像開頭的深圳這家公司一樣,想在“工作時?!鄙蟿幽X筋,讓員工無償多干活的公司,絕不在少數(shù)。
今年初,中國“隱形加班第一案”再次登上熱搜,成為熱議話題。
在某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任職的李女士,離職后將原公司告上法庭,要求其支付上班期間的“隱形加班”費用。
李女士在公司負責運營,很多工作需要通過線上完成,即便下班了,也要時時關(guān)注手機群,處理突發(fā)狀況。
無時無刻不處于工作狀態(tài)的巨大壓力,給她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響。離職后,她不再忍耐,最終通過法律途徑,爭取到加班補償。
判決結(jié)果一出,引起了大量職場人的關(guān)注:原來我們默默接受的下班后回信息、非工作時間線上開會,并非理所應當。
那些在8小時之外的工作,無論以怎樣的方式出現(xiàn),實際上都在消耗我們的精力,讓我們無法徹底放松。
而除了這種“名不副實”的8小時工作制,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累外,讓我們感到狀態(tài)變差,疲于奔命的,還有另外一種情況。
在深圳公司“重新定義”8小時工作制的消息下,居然有不少網(wǎng)友,對此表示了接受和理解:
一位網(wǎng)友留言說:“這樣也挺好,反正回家也是刷手機?!?/span>
也有人說,公司如果條件好,多待幾小時也沒關(guān)系,家里水電費都省了。
這樣的聲音,在之前996盛行的時期也并不少見,很多人甚至已經(jīng)習慣了除了睡覺外,全部時間都泡在公司的生活,以至于很多大廠取消996后,突然空出來的時間竟然不知道干什么。
相較于沒有時間休息,有了時間,但卻不會休息了,可能是我們越活越累的更重要原因。
變輕松,從學會休息開始
最近的一本暢銷書《時間貧困》,里面探討了關(guān)于“空閑時間”的話題。
在分析了大量數(shù)據(jù)后,作者發(fā)現(xiàn),每天的空閑時間過少(少于2小時)或過多(多于5小時),都會讓人覺得不幸福,而當我們的空閑時間介于這兩者之間時,影響我們幸福感的,就不是時間的多少,而是利用時間的方式。
作者指出,“有沒有空閑時間”與其說是客觀事實,不如說是一種主觀感受:當我們因為沒有時間而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時,往往只是我們“覺得”沒有時間。
比如,當我們說沒有時間鍛煉時,卻總能發(fā)現(xiàn)有比我們更忙的人,能夠堅持每周健身,而這些人,往往也并不會因為花了時間鍛煉,就擠占做其他事的時間,他們的狀態(tài),也不會顯得匆匆忙忙。
“當一個人能夠安排出時間完成鍛煉計劃,他就會覺得自己是時間充裕的?!弊髡呖偨Y(jié)到。
當然,并非做所有事都會給我們這樣的感覺,我們在休閑時光做的不同的事,其價值其實是不一樣的。
有些事能明顯提高我們的自我認同感,讓我們覺得渾身充滿能量,作者將這類活動,稱為能夠提升“自我效能感”的事。
多做能提升“自我效能感”的事,就能讓我們產(chǎn)生“我的時間很充裕,我能做好所有事”的感覺,改變疲于奔命的狀態(tài)。
這些事包括:運動、關(guān)懷他人,以及體驗敬畏感。
除了運動外,幫助他人,能讓我們更加自信,覺得自己有能力、有時間把事情做好;而當我們走進大自然,感受大自然的廣博,或者坐下來看一場精彩的比賽,感受人類的偉大成就時,這種油然而生的敬畏感,同樣會讓我們感覺時間變慢,內(nèi)心充滿力量。
寫在最后
150多年前,馬克思指出,每個人的時間都分為兩部分,一部分用來維持生存、為了活著而活著,而除此之外的那部分,才是我們真正活著的時間。
如果你也同樣處在“工作時體會不到成就感,休閑時體會不到快樂”的境地,想要找回內(nèi)心的平和,不妨先做到馬克思說的: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工作時間上有所節(jié)制,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地活著。
然后,再學著把休閑時間,過出幸福感。
(本文來源獵聘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)